首页  >  大课堂  >  周恩来研究  >  周恩来与民族 > 正文

周恩来对人民之爱:维护民族团结关爱人民生存

  

周恩来的对人民之爱,就是维护民族团结、关爱人民生存。周恩来是怎样热爱人民的呢?

周恩来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注意到这个中华民族现今仍很关心的问题。在《爱国必先合群论》中,他指出:“爱国者,必先及其社会,首必爱其群,斯为爱国之士焉。不然终日号嚣于市,辄曰爱国爱国,而口与心违,言与行背;贫者弗恤,病者弗救;不为公益之事,不作道德之举;视同胞如草芥,奉外人若神明;党同伐异,争权攘利;无合群之思,鲜爱众之想;一国之肥瘠,犹越人之视秦人;一毛之不拔,如洛钟东应铜山。夫以此种不爱国、不合群之国民,趋之使强,未有不南辕而北辙者也。”

周恩来说:“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救国,必须从小立下救国志向,掌握救国本领。周恩来受资产阶级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认为:“宁国图强,就得想救国的办法,就得把教育办好。”有一次,在上修身课的《立命》这一节时,学校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啊?”面对师长的提问,书香门第学生则曰“为明礼而读书”,官宦子弟答曰“为做官而读书”,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说是“为钱,为吃穿”。只有周恩来出语不同凡响,庄严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化大革命”中,为了减少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维系最起码的国计民生,周恩来费尽心血,坚持不懈地与林彪、江青一伙及一切破坏经济建设的行为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江青指责周恩来只要生产,不要革命。周恩来愤然反击:生产搞乱了,我们去喝西北风吗!当工厂、农村内部自己也点起“火”闹革命时,工人、农民开始离开自己的生产岗位,四处串连。周恩来与陶铸商量,要尽快制定关于工厂、农村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有关规定,重申工厂、农村原则上不开展文化大革命,以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同陶铸组织起草一篇强调革命不能影响生产的《人民日报》社论。周恩来又找到李富春,要他找李先念、谭震林、余秋里、谷牧等商量,负责起草有关工厂、农村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规定。1966年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

1956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我们对于‘一切爱国的人们,不论他们参加爱国行列的先后,也不论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罪过,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欢迎他们为和平解放台湾建立功勋,并且还将按照他们立功大小,给以应得的奖励和适当的安置。”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解放战争在大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曾跟随蒋介石打内战的许多国民党将领,纷纷举行起义,加入了反美反蒋的革命行列。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党的感召下,曾跟随蒋介石打过内战的人们,又有许多人又走上了爱国主义道路。当过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的卫立煌、当过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等,都先后回到了祖国的大陆。同时,在解放战争中为我俘虏被宣布为战犯的许多国民党将领,经过改造,也转向了爱国主义立场。

文章来源:淮安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