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正在研读周恩来的笔者,突然想到一个问题:100年前的这一天,周恩来有没有在读书?读了哪些书?
于是查阅史料,得知:1918年4月23日这一天,周恩来正在日本留学。于是翻阅周恩来《旅日日记》,还真找到了答案。
这一天晚上,细雨蒙蒙,周恩来来到东京的一家书店。在这里,他读到了一本新近出版的杂志——《露西亚研究》。这就是这一天周恩来的读书记录。
“露西亚”,是“俄罗斯”的日语译名。那天,该杂志中一篇介绍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阅读心得:
……一个叫做“社会民主党”,这党中分作两派,一派是“过激派”,他的主义是主张完全的民主,破除资产阶级的制度,实行用武力去解决一切〔的〕党纲。他的行为大半与社会革命党很接近,党魁就是现执政的“赖宁”(即列宁)氏。
……按现在情形说,君主立宪的希望恐怕已没有再生的机会。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
原来,100年前的今天,20岁的周恩来在书店“抽个空儿”的随手一翻,竟邂逅了“列宁”,邂逅了“十月革命”!
这次不经意的邂逅,或许并没有立刻激荡出许多波澜,但“十月革命的道路”后来却影响甚至决定了周恩来的一生。
时间回溯到1917年。这年9月,周恩来怀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美好愿望,告别亲友,负笈日本。
到日本后,周恩来在求学备考的同时,也大量阅读书刊杂志,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和各种社会思潮。其中很多书籍对他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或是潜移默化,或如疾风骤雨。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透过青年周恩来的这份读书清单,走进他的思想世界。
周恩来书单
01.校风 02.南开思潮 03.朝日新闻 04.时报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周恩来经常阅读南开中学的《校风》、《南开思潮》等校园刊物,密切关注母校的发展。同时,他非常注意了解日本国情,坚持每天抽出一个多小时阅读《朝日新闻》等报纸。
1918年1月23日,周恩来在《朝日新闻》上看到日本召开国会、各党派质询的状况,就深有感触,在日记中直言中国当前的议会政治远不够成熟;
2月23日,他在上海《时报》中看到一战以来中国向日本的借债表,痛惜“条件上无形的损失、利权的剥夺”不堪设想。
周恩来与报刊结缘,还要追溯到中学时期。在中学作文《说报纸之利益》中,周恩来写到:“报纸……诚吾人终日不可缺之物,亦开通民智必要之事也。”《校风》创刊不久,周恩来专门撰写《〈校风〉报传》一文,期望《校风》能够“守正不阿,严于褒贬”。他还曾担任《校风》文苑部长、纪事类主任和经理部总经理。
从日本回国后,周恩来和同学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作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舆论阵地。旅欧期间,周恩来担任天津《益世报》驻欧记者,撰写了大量通讯,向国人介绍了欧洲复杂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之不可辱,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
05.饮 冰 室 文 集
06.意 大 利 建 国 三 杰 传
1918年1月23日,周恩来“晚读《饮冰室文集》”;
3月21日,“打开梁任公所编《意大利三杰传》来念”。
《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的一部自选文集,文集中收录了《戊戌六君子传》《少年中国说》等脍炙人口的文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也是梁启超编译的一部著作,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独立战争中马志尼、加里波第和加富尔等人的事迹。
梁启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界、学术界、思想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青年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恩来在日记“修学”一栏中多次抄录梁启超的诗文自勉,如“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等。
梁启超的文章使周恩来“重有感,苦思未来事,恍然有悟”。他已读过很多遍《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每次读,“心里头总觉有一番感慨”。
到日本半年后,周恩来有了一些阅历,“感触的地方益发添了许多”。在梁启超看来,民族统一战争之前的意大利与中国形势上最为相似,他呼吁爱国志士能够学习加富尔等人,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奋斗。书中救亡图存的主旨深深打动了年轻的周恩来。
07.不 忍
3月30日,周恩来“晚读《不忍》杂志有感,与山兄痛饮。”
《不忍》是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主编的杂志,主要刊载他的个人著述,内容多比较保守,如保存国粹、尊崇孔教等。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国以来的“民生之多艰”“国土之沦丧”“法律之蹂躏”。
周恩来读《不忍》后“有感”,具体何感,语焉不详。但从“与山兄(即王朴山)痛饮”一事,不难想见当时周恩来心中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波澜,或指斥康氏保守,或感慨国事民生。
多年后,周恩来在致王朴山的信中还提起这一幕:“你犹记当年东京市中深夜对饮的豪气么?那时的见解固多幼稚,但那般热情,却终不可泯。”
08.新 青 年
1918年2月9日,周恩来“致乃兄信,劝其读《新青年》”;
2月14日,“阅《新青年》数册”;
2月15日,“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它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提倡“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几乎启蒙了一代中国青年。
周恩来在国内就读过《新青年》,但那时他“随看随忘”,并没有特别注意。临来日本前,同学给他一本《新青年》,他“在路上看的很得意”。到了东京,周恩来又借来几本,“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
他对《新青年》所提倡的排孔、独身、文学革命等主义“极端的赞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新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大差,毫无一事可以做标准的……总起来说,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全都是没有用的。”“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
《新青年》无疑是这一时期对周恩来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它促成了周恩来思想的觉醒,引导他“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在2月15日的日记中,周恩来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可以看到,一片新的希望、一种不曾领略过的信念正在他的心中冉冉升起。
09.贫 乏 物 语
10.社 会 主 义 神 髓
在日本,周恩来还接触到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如《贫乏物语》、《社会主义神髓》等。
《贫乏物语》的作者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河上肇,它主要描述了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伴随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财富增加,大多数人却愈加贫困的现状,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造成贫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社会主义神髓》作者幸德秋水,也是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先驱,他曾翻译《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社会主义神髓》介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张和贡献。
另外,周恩来还阅读了约翰·里德写的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震动环球的十日》、河上肇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新社会》《解放》《改造》等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杂志。
此时的周恩来刚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对它还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但这一学说却开始在他心中悄无声息地生根萌芽。
从日本回国后,周恩来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当局逮捕,在狱中,他多次向同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旅欧时期,周恩来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从此刻起,马克思主义学说陪伴周恩来走过了一生。
除了以上书刊,周恩来的“旅日书单”中还包括:
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庸的“系列通讯”。黄远庸常在通讯中批评时政,语言犀利辛辣,屡次揭露民国以来政局的腐败、政坛的混乱。
《留东外史》,向恺然著。该书是一部讽刺小说,揭露了民国初年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不求进取、醉生梦死的生活经历。
《中国年鉴》,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撰。该书用详细的数据介绍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财政、教育、司法、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情况。
《政治史》、《太平洋》、《中国游记》,等等。
透过这份书单,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周恩来对时政民情和社会思潮的新的认知:
关注新闻动态,使他进一步感受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观察国际时事,让他看到了俄国人十月革命后走出的一条新路;
《新青年》等书刊给了周恩来最深刻的启蒙,引领他朝着最新的思想、最新的学问迈进;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也已经落在他的心中,等待着萌芽、成长。
一份书单,也带我们走进了周恩来的精神世界。透过这份书单,我们看到了一位刚满20岁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心怀“邃密群科济世穷”的理想,为“刷新中国”而努力。
如何“刷新中国”,此时周恩来的答案还是模糊、抽象的。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真理的求索陪伴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正如他回国前夕的一首诗中所说: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位于日本京都的周恩来《雨中岚山》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