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恩来班资讯 > 正文

论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融入思政课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0-12-06

孙珊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闵行,200241)

 

摘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围绕思想政治课创新提出了“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等“八个坚持”要求,努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六个杰出楷模”集中表达了周恩来的党性修养与人格风范,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典型教育法的有效应用,是落实思政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创新举措。新时代条件下将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融入思政课具有以下价值意蕴:坚持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为逻辑起点,着力培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坚持服务人民和使命担当教育为逻辑展开,着力培育提升学生获得感;坚持法治德治和奋斗观教育为逻辑旨归,着力培育提升学生确证感。

关键词:周恩来 杰出楷模 思政课 价值意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意义,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指导路径,即要坚持“八个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八个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当前思政课改革与发展提出了重要遵循和准则。开国总理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密切相连,其丰功伟绩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缩影,其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不难看出,“六个杰出楷模”精神的深厚内涵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具体标准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将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将其作为典型个案为青少年树立可敬可信可学的生动榜样,具有极强的伟人示范效应,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思政课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为逻辑起点,着力培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产生联结于信仰与价值观的选择,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和关键目标。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不同时代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区分与规定,社会责任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人的社会责任感会受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诚然,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人们置身于社会的整体系统之中,也因其充当不同社会角色而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生经受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等因素影响,有小部分学生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缺失问题,亟需及时予以培育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模仿的社会趋向来影响人的行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时代就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去,其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青年学生学习的先进榜样。新时代探索周恩来精神融入思政课范式,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弘扬周恩来精神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学生树立鲜活的精神偶像以及可信可学的榜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情感认同和责任行为选择,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内容“学得进”之效果,契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实际,符合提升学生担当品格的时代价值。此外,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用伟人事迹熏陶感染学生,可以用更生动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应对和化解当前思政课的教育困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培育学生志存高远的品质,提升伟人精神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此外,将杰出的榜样案例现身说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的良好品质。

将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精神融入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愿景。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以及实现宏伟愿景的应有之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思政课的“革命导向性”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洪流之中。周恩来早在青少年时期,面对危难和困苦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面壁十年图破壁”“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宏大志向,将拯救民族和人民的危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周恩来远赴欧洲勤工俭学归来之后,坦言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要很坚决地为他宣传奔走。”在历经苦难的革命征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周恩来理想信念坚定执着,矢志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在思政课中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树立理想,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切实培育学生志存高远的优秀品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牢记初心和使命,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和价值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趋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将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精神融入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的渗透影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说,“周恩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把维护和巩固党内团结、维护和巩固党的政治大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首先要过好政治关”。周恩来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代表者之一,其崇高品德是青少年学习参照的价值标杆。具体而言,周恩来是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奋斗者典范、社会层面价值导向的践行者典范、个人层面行为准则的引领者典范。周恩来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精神风范对于引领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将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丰富的实际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与说服力。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周恩来爱党爱国的光辉业绩,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人民、奉献国家,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服务人民和使命担当教育为逻辑展开,着力培育提升学生获得感

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即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但不同个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将会有不同的获得感。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学者陈灿芬认为,“思政课的获得感主要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思政课赋予学生的获得感主要是指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力得以提升,思想得以升华,境界得以提高等。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深受百姓爱戴,其一生是为党为国为民的一生。将周恩来“热爱人民,勤政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精神融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的服务人民意识、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中培育学生心系人民、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得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中提升获得感。

将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精神融入思政课服务人民意识教育。马克思一直将人民的时代问题作为横贯自身哲学的思想主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这就需要引领学生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切实将个人梦想融入至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周恩来坚持用人民的“总服务员”定位自己,笃定一生热爱人民,倾其一生投身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格的典范。此外,周恩来是实施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坚持深入群众、相信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向老百姓学习,将老百姓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如聂荣臻所言:“周恩来日夜操劳,是付出了很大心血的。”邓小平也曾多次号召全党学习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因此,充分挖掘周恩来“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精神的宝贵资源,可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高校政治思想课程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应加强培养教育满足国家需要、为人民服务的各类人才。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要继承周恩来等革命先辈的优秀品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观,将自己的青春理想融入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将自己的择业选择融入广阔的基层。同时,积极延伸与拓展思政课堂,与开展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

将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精神融入思政课使命担当教育。担当一词语出《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品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才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巨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四运动爆发100余年,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肩负起使命和担当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题。周恩来在天津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请愿活动,担任《天津学生联合汇报》《觉悟》报纸期刊的主编,亲自执笔撰写时评,抨击反动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青年担当精神。新时代青年学生要成为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投身中国梦的实践中,为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散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这首诗成为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具有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周恩来的一生忍辱负重、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他曾向日本朋友这样解释自己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牲了的同志的工作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地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向周恩来学习,将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转化为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格,引导学生成长为时代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教育青年只有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勇于在时代的迅猛洪流中担当重任,主动接受锻炼和磨砺,方可使得自己人生享有更加出彩的机会。

 

三、坚持法治德治和奋斗观教育为逻辑旨归,着力培育提升学生确证感

确证即确切地证实或证明。笼统来说,思政课的确证感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性、先进性、优越性的认可,确定对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接受、认可并为之感到自信,从而在思想、言语、行动上体现出内外一致、知行合一的确证与笃定。“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能够有效激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思政课担负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将周恩来精神融入思政课,结合伟人的实践与精神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充分增强理论自信,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使学生在“学得进”“学得到”基础上“学得好”,有效增进学生的确证感。

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精神融入思政课法治德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价值坐标,其正向度是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尊重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自主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周恩来身居要职,历来坚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不为身边工作人员和亲戚谋私利,带头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耳熟能详的“换枕巾”“十条家规”等故事,体现了周恩来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提倡节俭、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曾有参加南昌起义的战士写道:“我们对待周恩来同志的命令是绝对服从的,从不敢懈怠。这是因为周恩来同志对部下要求非常严格,而他对自己的要求尤其严格。”将周恩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案例、故事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可以有效教育和引导学生敬畏人民、敬畏法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作风,不搞特殊化,抵制特权主义,引导学生注重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积极争做“像总理那样的人”。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和遵法守纪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培育自主发展品质,促进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爱于心、践于行”的行为养成。

将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奋斗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注重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以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永远接续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放眼历史,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经典范例,确保党在关键时刻得到转机并赢得广大群众拥护和信赖。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周恩来不畏艰难险阻,始终以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精神面对不同的时代使命和任务,为幼年时期树立的远大志向毕生奋斗。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到创建中国共产党,还是从建立新中国到缔造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到长达26年担任新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一刻都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被亲切地称呼为“人民的好总理”,始终赢得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国内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风险”的挑战。放眼世界,人类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回首国内,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节点,要在思政课上引导学生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勇于与特权思想与现象做斗争,用扎实的奋斗精神铸就人生底色,让奋斗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最美姿态。

 

四、结语

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早在70年前,教育部于1949年11月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华北地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政治课学习”,将开设政治理论课提升到居于整个高校课程改革中心环节的高度,明确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思政课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洪流中,把爱国主义情怀付诸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一代伟人周恩来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身的光辉典范,其一生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勋和崇高风范让世人铭记在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广大青少年学习的优秀榜样。将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以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个案参照和路径选择,并以此作为提升思政课价值性的实践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的有效接受是关键、目的和价值旨归,要努力做好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思政课上实现“学得进”“学得到”到“学得好”的三重升华,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责任感、获得感和确证感,努力实现思政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要继续深入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提出的“六个杰出楷模”内涵及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引领学生学会用伟人精神为人生导航,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着力培养学生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265页.

[2]周恩来: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致李锡锦、郑季清(1922年3月),《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1).

[4]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01).

[5]陈灿芬.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8年 第3期.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03).

[7]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年版,第714页.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 9—10 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5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页.

[11]孙正聿,为历史服务的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233页.

[12]张侠:南昌起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4、335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文章来源:第九届“周恩来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