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恩来班资讯 > 正文

周恩来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0

王涛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淮阴,223300)

 

摘要: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一面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周恩来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德育新要求的理解,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育人实践的总结思考,探究周恩来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的价值与路径。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 高校德育 价值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深入学习研究、大力弘扬传承周恩来精神,有效推进周恩来精神与高校德育相融合的价值认同、路径创新,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有助于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周恩来精神的概念及德育价值

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情趣及仪表风采等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价值理念与人格风范,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述概念表明,鲜明的价值取向、实践品质,强大的情感力量,是周恩来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的价值所在。

(一)价值取向。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本质上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其核心是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这与周恩来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是契合的。

周恩来精神启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构筑的基本方略。在推求比较中思考与选择:“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在知行合一中的奋斗与实践:“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在艰难困苦中的磨砺与坚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周恩来精神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一面旗帜,周恩来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价值诉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积极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价值观目标;努力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价值导向;模范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行为准则。

周恩来精神解读了厚植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周恩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周恩来精神中的忠诚精神、公仆精神、进取精神、务实精神、团结精神、自律精神、奉献精神等,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生动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

(二)实践品质。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其鲜明的实践品质集中体现在:形成发展于实践中、积极指向于现实实践等两个方面。

周恩来精神形成发展于实践中。周恩来精神的萌发、形成、发展贯穿起他青少年时期的立志求索、中青年时期的艰苦奋斗、晚年时期的坚忍执着的人生历程;蕴含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实践历程中。

周恩来精神积极指向于现实实践。周恩来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直接指向不同行业、群体的德育实践。聚焦高校德育实践,既包括对整个高校师生员工德育工作的实践,又重点指向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践。就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践而言,既包括日常政治教育实践,又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实践及毕业生职业教育等具体实践。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人群的德育实践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周恩来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决定了其蕴含的德育价值,“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三)情感力量。“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充满真挚情感的话语彰显了周恩来精神蕴含的伟大的情感力量,很容易感染人、打动人。动情是德育的关键。进一步用好德育资源中的情感元素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周恩来精神中的情感力量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易于触发德育主体的情感体验,易于引发德育主体的自观自勉。

周恩来精神中无我极致的献身精神,特别容易触发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散文《大有大无周恩来》、大型纪录片《百年恩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郭兰英演唱的歌曲《绣金匾》、专著《周恩来的最后 600 天》等这些作品既展现了周恩来为党为国为民、彻底极致的奋斗、献身的故事,同时也呈现了这一极致的献身精神给一代又一代人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周恩来精神中与青年实际紧密相联的爱国、励志、自律、担当、奋斗等元素,特别容易引发青年大学生的自勉自励。“这盛世,如你所愿!”2015年9.3 阅兵当日,一名大学生发出的以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张黑白照片为配图的微博,一下子触发了国人的情感爆发。短短几个小时后,93万的转发量,79万的评论点赞量是国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传递正能量的有力例证。

 

二、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的不足

用周恩来精神来教育砥砺年轻一代的德育实践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但是对照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推进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融入的科学化不足。周恩来精神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其内涵外延、形成条件、存在价值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探讨、科学论证,始于90年代,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时呈现研究的高峰,之后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三十年来,周恩来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其中就包括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以篇名“周恩来”检索期刊论文9080篇。从主题分布看,周恩来精神整体占比在1%左右;从研究的学科分类分布看,周恩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与政治学科,教育学科仅占3%左右。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需要有研究的引领,需要继续推进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及周恩来精神研究,更需要强化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研究、周恩来精神育人实践研究。

(二)德育的一体化不足。当前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一体化建设不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内部,在课程一体化建设不足,主要是课程思政不到位。周恩来思想生平、周恩来精神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不够,各类课程协同效应发挥、同向同行的价值塑造功能实现不足。除此而外,还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体化不足,即全程育人不到位。其次是高校外部,即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研究机构、纪念地等在特色育人中的一体化效应不足,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环境打造还需进一步推进。

 

三、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

(一)通过研究引领,实现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同步。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推进需要理论研究的引领。首先要形成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推进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周恩来精神研究、德育工作规律及方法研究的齐头并进。其次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实践研究,形成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具体的指导。再次要建构学术研究共同体,加大周恩来精神育人的课题立项力度,加大周恩来精神研究的队伍培育力度。淮阴师范学院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将周恩来研究作为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建有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周恩来研究所、周恩来研究会,学报开设周恩来研究专栏,201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研究专题数据库,为学校师生开展周恩来研究提供支持。学校周恩来研究群体,既包括专业教师,还包括退休老同志、校级领导、机关干部、团学骨干、青年学生。直接指向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达20%左右。近十年,学校获得各类课程立项37项,出版周恩来研究专编著26部、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在全国周恩来研究领域赢得“北有南开 南有淮师”的美誉。

(二)通过课程奠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推进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关键是在课程建设。首先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内核的课程价值观,使得课程彰显德育功能之重要性、必要性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共识,提升教师的德育共同体意识;其次是推进专门解读周恩来精神的专项课程建设,坚持教师主导,在广大教师形成内生共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合课程实际传播周恩来精神。淮阴师范学院 2005年推出第一门全校性的公选课《周恩来思想与生平》,2016年推出新生入学第一课《用周恩来精神引领大学生活》,2020 依托中国大学 MOOC平台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周恩来精神概论》;再次是推进专业课程与周恩来精神、周恩来思想生平的耦合优化,相继推出《周恩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周恩来法治思想》等课程以及《周恩来外交思想》《周恩来教育思想》《周恩来与工程决策》《周恩来与水土环境治理》等融合专业课程的系列特色讲座,实现专项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通过实践襄助,实现师生互动与情境体验同行。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高校德育实施的过程就是通过大学生与老师、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互动实践,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充分发挥交往在德育中的重要价值,淮阴师范学院重点打造“周恩来班”创建、社团拉力赛、主题教育月等独特载体,充分实现交往互动实践。要求每个班必须参加周恩来班创建,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理论社团或学习周恩来精神相关社团,每个学生每年参加一次主题教育月活动。在实践中展现大学生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的风貌及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增强大学生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201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联合转发发文推广我校“周恩来班”创建经验。2015年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生前秘书赵炜来校感慨地说:“在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中,你们的做法是一流的,你们达到了党和政府‘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要求”。

(四)通过环境熏陶,实现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同构。环境对于德育而言,具有涵养、浸润的功能。推进周恩来精神与德育的融合,首先要加强物质环境建设,将周恩来精神元素强力嵌入校园,比如周恩来塑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石碑、周恩来诗歌壁画、海棠园、用周恩来名字命名的楼宇、道路等;其次要将周恩来精神元素有机植入人文环境,提出“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建成全国第一个周恩来青年读书会、江苏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建有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大型主题展厅等;第三要将周恩来精神元素深度融入网络环境。用周恩来的名字、名言等命名网站、公众号等,如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百佳网站“翔宇网”、学习宣传周恩来精神的网站“黄金时代”、公众号“海棠芬芳”,创办全国周恩来班网站与周恩来班联盟等平台等,综合打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浸入式物质文化环境、校内校外环境、线上线下环境,使得学生们在熏陶和感染中感受到周恩来精神的力量与价值。

(五)通过机制保障,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智慧同振。除了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研究机构、纪念地、学校德育共同体的建设,单就高校而言,首先是以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推动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淮阴师范学院分别于 2000年、2008年、2016年先后出台加强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意见。2016年,成立了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成立了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工作部,全面统筹推进专项工作;拟定了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其次是建立系统、整体、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环境熏陶、研究支撑、队伍建设等进行协同创新构建。第三是建立多元立体考核机制,激发基层智慧。制定《淮阴师范学院党建德育评估实施意见》《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励考核措施,切实调动基层党政领导、团学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积极性,增强多协同推进的德育自觉。2018年,淮阴师范学院的《周恩来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文章来源:第九届“周恩来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