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思
(南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天津,300000)
摘 要:周恩来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良好体现,依托主题教育、理论研修、综合实践、典型选树等工作传承周恩来精神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 榜样示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 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形成“四个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此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与内容。高校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主要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榜样力量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一、周恩来精神中蕴含的文化自信
周恩来总理是备受广大人民爱戴的领导人,在世界同样享有盛誉,对其品格风范的推崇也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有研究表明,“周恩来精神”首次出现在学界是由刘济生于1991年提出的,而后有诸多学者对“周恩来精神”进行研究,其中石仲泉概括的“无我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和牺牲精神”八个方面被广泛认可。
我党历任领导人都对周恩来(精神)进行过高度评价。毛泽东称周恩来对敌斗争勇敢、对工作拼命、有广泛的群众联系;邓小平将周恩来精神总结为忘我工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江泽民表示学习周恩来精神要做到“三个结合”;胡锦涛提出了“周恩来精神”的“六个表现”;习近平用“六个楷模”全面概括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分析历任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周恩来精神的论述,对比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与内容,即可发现周恩来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先进典型,传承周恩来精神是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1. 周恩来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长于国家动荡、民族危亡时期的周恩来,既学习了《论语》《孟子》《大学》等诸多传统经典,也见证了太多的民族屈辱,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精神深植其心,所以他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更是领导青年学生运动、投身革命、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呕心沥血。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要求为人善良正直,勤俭朴实,忠义勇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优秀品质都能在周恩来身上完美展现。毛泽东评价的“对敌斗争勇敢”,陈毅表示的“廉洁奉公、以正治国”,邓小平阐释的“艰苦奋斗精神”,江泽民提及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胡锦涛指出的“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习近平评价的“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清正廉洁”……无不是对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
2. 周恩来精神中蕴含的革命文化
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领导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如果说革命文化的发展和内涵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也毫不夸张。周恩来精神与革命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核心表现为周恩来具有的坚定理想信念。有研究表明,自“周恩来精神”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学界广泛研究后,定义中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践行直接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他的行为准则。周恩来工作日记中记载的点点滴滴、惊人数据是他日理万机的直接体现,尽管如此忙碌,他仍不忘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亲自乘公交了解北京交通情况并着力解决问题;到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听真话看真情;邢台地震慰问群众时,自己要站在迎风处不让群众吹风……
此外,从建党走向革命,从胜利走进发展的周恩来历经生死危亡无数将其不怕牺牲的精神一展无余;推举毛泽东作军事领袖并一生辅佐、为稳定长征队伍主动将政委职务让给张国焘……多少抉择将其大局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舍生取义、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些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周恩来身上都得以充分展现。
3. 周恩来精神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虽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其源泉与内容和周恩来精神仍有一致性。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外,其明显特征是具有时代性。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期间,“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对其影响很大,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求新精神,正如他常说的“改造没个完,一直到死,那时也不能说改造够了”。正因为此,他才能在留日、留法,学习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救国思想后,因时而进选择了共产主义。此外,他的自我革命,不断修身同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体现。
二、传承周恩来精神对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传承周恩来精神能够有效推动三部分教育工作。传承周恩来精神的过程,是自然而然推动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人格、陶铸道德品质的过程。
1. 传承周恩来精神首要传承坚定的理想信念
周恩来是不折不扣的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其“六个杰出楷模”的评价中,前两位的评价“坚守信仰”“对党忠诚”均指明周恩来认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其他方面的评价也是其对理想信念的践行。由此可见,传承周恩来精神首要传承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习了解周恩来在青年时期辩证分析各种政治思想并表明“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的历程是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绝佳方式。学习周恩来对党的忠贞不渝、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深入了解我国深厚的革命文化。为解答“为谁培养人”的思政教育之问提供了良好答案,为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了夯实基础,为树立并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提供了榜样引领。
2. 传承周恩来精神重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周恩来一生树立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传承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了解周恩来少年成长时期的经历,学习周恩来革命生涯的大局观念,走入周恩来全面的人生故事,能够推动学生立体的感知伟人思想形成历程和价值表现方式,为树立并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提供了榜样标准。
3. 传承周恩来精神贵在践行高尚的道德品行
周恩来的道德品质是最直击心灵的,也是其备受国内外领导群众爱戴的主要原因。传承周恩来精神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修身立德的过程。比如从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学起,即可帮助学生学会自省,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从刻苦勤奋的优秀品质学起,即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脚踏实地、不断增长本领和能力;从友善乐群的优秀品质学起,即可帮助学生学会真心待人、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团队合作。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这些看似小事的道德品行,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为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榜样基础。
三、高校德育工作中传承周恩来精神的途径建议
1. 以主题教育贯穿成长过程
主题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基于周恩来精神对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高校中开展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是精神传承、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形成“学习周恩来精神”相关主题教育品牌工作并贯穿于学生在学成长的全过程。尤其要紧紧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起点开展教育活动,依托新生活力十足、探索欲强等特点,开展好教育活动推动周恩来精神入脑入心。在校内,可以将首节新生入学教育讲座、首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或者首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为“周恩来精神解读”。为充分打响教育的第一枪,应特别注重该堂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可基于大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熟悉程度,充分发挥互动课程、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代入感,真正燃起学生对周恩来精神的认同感和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的自觉性。在校外,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内的纪念馆、故居等周恩来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参观学习,用沉浸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入学后,每年都可牢牢把握周恩来诞辰、逝世纪念日的关键点,如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可把握住周恩来入学、视察学校等重要纪念日的时间点,因时而进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可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特点、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座谈会、话剧表演等活动。
学生毕业前,可依托“最后一堂学生党(团)课”“最后一次班会”“毕业晚会”“毕业典礼”等毕业生教育活动,再次开展“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走入社会前,重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习周恩来的修身自省、学习周恩来一生廉洁自律、鞠躬尽瘁的品格,为步入社会、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格基础。
2. 以综合实践融于理论研修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秉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原则传承践行周恩来精神。学生个体既要参加实践活动,也要参加理论学习。尤其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如在理论学习层面,应在整体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重点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等;在实践活动中既要有全面的感受认知,也要有直击心灵、落于实处的精神践行,可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学习周恩来的严于修身、刻苦求学。
学校工作顶层设计中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学习周恩来精神”工作。努力把握第一课堂教育主阵地,开设相关理论研修课程,全面系统的解读周恩来精神;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作用,将周恩来精神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近代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阵地作用,建立周恩来研究中心,专项开展周恩来的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
牢牢站稳第二课堂教育阵地,成立“周恩来精神”相关研修社团,通过理论社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周恩来精神相关研究,并依托朋辈教育的力量将研究成果不断传递给广大学子,让周恩来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在理论社团的指导管理中,应注意既要鼓励社团研究的百花齐放,也要注重社团发展的统筹管理,让每个社团既能够根据周恩来的不同的人生时期、思想内容、工作范畴进行重点研究,也应进行统一讨论学习形成对周恩来精神的完整认知。
在此基础上用理论指导实践,成立展演团、话剧团等实践类社团,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周恩来的距离,帮助学生找寻自己与周恩来的共同点共通处,在体验中引导学生将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社团学生在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中,也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作为星星之火,燎起广大学生学习周恩来精神的熊熊之火。
3. 以杰出榜样选树榜样力量
周恩来是杰出楷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能处处以周恩来为榜样,必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形成完善的人格、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有研究表明,对青年学生影响最大的一般是朋辈,因此如希望通过周恩来影响更多学子,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做好典型选树工作,让一部分学生成为以周恩来为榜样的优秀学生,再由该部分优秀学生发挥榜样力量,影响带动更多学子学习传承践行周恩来精神。该典型选树工作可重点着眼于“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奖学金”的评选。“周恩来班”着眼于培育选拔优秀班集体,“周恩来奖学金”可着眼于培养选拔优秀学生个人。也可充分发挥全国周恩来班联盟的作用推动各学校之间教育工作的互相促进与支持。
选树榜样不可仅停留在评选层面,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培育与作用发挥。“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奖学金”的培育工作也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两项典型工作的培育均应从低年级尤其是新生抓起,入学之初即引导全体学生认同这是集体和个人的崇高荣誉,充分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认同感。
在此基础上,牢牢抓住培育工作的关键少数——班级骨干,这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培育工作的重要步骤可以设置为新生班级骨干培训。培训应力求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集中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主要指应围绕周恩来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学习研修、座谈实践,如引导学生进行周恩来精神研讨会、开展“我和周恩来精神”主题分享等;因材施教主要指要引导学生在个人层面结合个人志向、生涯规划不断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在班级建设层面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特色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班建工作,如指导学生拟定个人成长计划、“周恩来班”班级建设方案等。集中培训指的是在培训前期开展时间相对短暂但集中的培训,促进学生对学习传承践行周恩来精神认同感最大化。长期教育指的是持续开展至少一学期的全方位培训,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资源,如高年级“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评选现场观摩学习、参与校内各类“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在各类学习周恩来精神的社团挂职锻炼、和“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组成朋辈成长小组等。
此外,还应注重培育工作的全面覆盖。面向全体班级、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该部分工作既可以包括上述所有主题教育、理论研修和综合实践,还可以开展专项培育工作,如开展周恩来班培育专题项目研究等。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应自觉成为校园内学习践行传承周恩来精神的先行者和骨干力量。综上选树榜样力量既能依托朋辈力量促进广大学子学习周恩来精神,又能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学习周恩来精神工作的重要载体。
上述各项传承周恩来精神的工作,既是在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更是润物无声的引导学生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为树立“四个自信”奠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海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7):76-85.
[2]黄明理.“周恩来精神”的提出过程与研究方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1):67-71+85.
[3]冯政清,袁文伟.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当代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3):13-18.
[4]张晓明,杜金金.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述评[J].观察与思考,2019(11):55-63
文章来源:第九届“周恩来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