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班”历经30年蓬勃发展 第一任班主任孙逸达感慨万千
发布时间:2017-12-14
全国各地“周恩来班”代表发言。
孙逸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中国江苏网9月21日讯(记者 韦轶婷 实习生 余丹丹)1984年,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在南京梅园中学诞生,此后历经近30年发展,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百余所学校建立了数百个“周恩来班”,而且从中小学走进了大学校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这让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班主任即倡议者,南京梅园中学(现南京玄武高级中学)老师,今年71岁的孙逸达感到格外欣慰。
最差的学生组成“初二(五)班” 毕业升学率达70%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逸达来到南京梅园中学教书,学校把初二年级四个班最差的学生组成了初二(五)班,让孙逸达任班主任。“当时感到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想这个班要怎么教。”孙逸达苦思冥想后,决定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随即,他联系周恩来纪念馆的馆长,让学生给纪念馆义务打扫卫生,孙逸达说,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能接触到纪念馆里所有关于周恩来的东西,“这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跟当时的馆长一说,他表示支持,立刻就同意了。”
除了打扫卫生,孙逸达还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找周恩来的资料阅读,每人每周写两篇读后感,并且每个月开一次学习周恩来心得体会的班会。甚至经常组织学生到淮安去学习周恩来的精神,“学生们收获很大,每天都有很明显的进步。”
初三毕业后,初二(五)班的升学率达到了70%,还出了个全校语文最高分。“在那个年代,70%的学生考上了高中已经不得了了。”孙逸达兴奋地告诉记者。
传承伟人精神 创建“周恩来班”
初二(五)班毕业后,孙逸达回头带起了初一(三)班,他延续了上一届的教育方法,让初一(三)班很快脱颖而出。于是,孙逸达心里开始有了想法,希望一直用伟人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我的学生后来就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写了封信,告诉他我们要认真学习伟人精神。”
总理回信后,南京团市委将情况反应到了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1984年,在“五四青年节”表彰时,梅园中学初一(三)班被正式命名为“周恩来班”。
全国掀起“周恩来班”热潮
“周恩来班”承载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自此以后,全国各学校纷纷根据当地的特色,因材施教,开设“周恩来班”。看到伟人精神得以传承,孙逸达感到高兴,“高兴的同时还很欣慰,很多学生都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成人成才。”
孙逸达告诉记者,后来他共带过5届“周恩来班”,很多学生现在都是成功人士,“有的学生告诉我,在他们后来的人生路上伟人精神影响深远。”
从中小学到大学 “周恩来班”美名扬
现在的玄武高级中学(原梅园中学)除初一、高一年级外,每个年级都有1-2个“周恩来班”。玄武高级中学副校长王瑾告诉记者,“周恩来班”的学生们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都非常强。“汶川地震第二天一大早,‘周恩来班’的班长就跑来问我,能不能组织一次为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而在成绩方面,“周恩来班”始终都是遥遥领先。
除了中学,全国很多大学也开设了“周恩来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剧译制方向)专业在2009年被评为学校唯一一个“周恩来班”,直到毕业,一直保持这个殊荣。班主任刘宏欣告诉记者,班级的公益性活动很多,例如,每学期都会组织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等。毕业后,一个班30个学生,有17人考上了研究生,其中15人在境外知名大学就读。“还有7个人都在主流媒体找了工作,他们告诉我,‘周恩来班’这个名号给他们带去了很多荣誉。”刘宏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