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原著活动大赛  >  作品展示 > 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刘欣如-首都医科大学-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发布时间:2019-05-14

课间铃响,合上书,习惯性地亮起手机屏幕,刷新朋友圈。不知怎的,最近总能看见一些同学在社交网络上倾吐自己的厌学乃至厌世之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起初我对此还不以为意,但身处这若有若无的氛围中久了,心中也不免偶有没着落之感。

是啊,人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把“书”的概念放大为“人生旅途”,生活本苦,人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努力经营生活而不是及时行乐呢?我们怎样才能读好“人生”这本书呢?或许这些天在读的《周恩来旅日日记》一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迪吧。

人生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为理想

本书中,青年时期的周恩来给我带来的第一份启示便是“理想”二字。我们都知道,恩来年仅十二岁时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且这番志向贯穿了他的生命始终。而在十九岁这个阶段,他还怀有和现状契合的短期理想:顾家与报国。家恩深重,家人对他生活各方面的真挚关切与照顾,使恩来极度渴望自己能在留学过程中习得真学问,以报家人的养育之恩;国难当头,祖国在帝国主义践踏下的风雨飘摇,使恩来悲愤难当,迫切期盼能从留洋经历中悟得救国之法。可以说,这份理想是他旅日期间求学不倦并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的重要原因。身为大学生,我们应尽早确立人生理想,方可专注学业,避免彷徨。有理想的人顾不上所谓的“乏味”与“丧气”,梦那么远,我们只顾风雨兼程。人为什么要读书?答:一为理想。

然而追寻理想的路途不会一番风顺。恩来旅日期间,学业持续受挫,家中、国内又变故重重。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对家势爱莫能助,对国势也只能望眼欲穿,这份“狠铁不成钢”。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也没有人生来伟大,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要面对的挫折或多或少相似,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靠的是面对相同境况时做出的不同抉择。面对课业的惨状,恩来制定了时间表,在学业与学生工作之间做出权衡;面对陌生感强的日文课程,恩来这样鼓励自己:“‘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我的志向坚,所期望的事没有不成的。”理想不仅应“立”,还应“坚”。“人生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理想是读书的意义所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也只有用心生活,坚守理想,实现理想,我们才能逐渐诠释“人生”这本书。

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为解惑

恩来在日旅学期间,和我们几乎同龄,所以这本日记中记载的他经历的种种迷茫读来使人倍感亲切,这份迷茫与他解决迷茫的方式带给了我第二份启示。在日本那个陌生却较国内更先进的环境中,在十九岁这个成年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恩来是孤独的。为求真理、为求救亡图存之道,他广泛涉猎,大量的信息使本就稚嫩的头脑思路繁杂、疑惑丛,所以,他也形成过一些错误的思想。以婚恋观为例,在他婚恋观的萌芽时期,不婚主义、独身主义等思想占主流,这种思想和他的赤子之心不无关系,因为在忧国忧民的浩瀚情感面前,私人感情显得那样不值一提。同时,周遭亲友的经历也对其婚恋观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所以恩来成年初期略显片面、“柏拉图式”的婚恋观及多年后观念发生转变都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恩来之所以成为恩来,是因为面对纷乱的思绪,他没有听之任之,而是“精一,寡欲;坚忍精进,预备功夫”。他的关注点更加聚焦,他的读物、他与好友谈论的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这本日记后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思想在恩来心中的萌芽,如“二十世纪之新国民”“二十世纪之新国家主义”等。由此,人为何要读书?答:二为解惑。身为大学生,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背井离乡来求学,心中可能普遍存在回不到曾经、看不到未来的空旷之感,但是,青春期的迷惘虽可被理解,但不能一直被原谅,因为一味困顿只能带来一事无成。“书读的不多,想的太多”的情况应该避免,我们需要从书籍、从实践中习得真知,做心态的主人,方能拨云见日。“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在读万卷书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新陈代谢,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为,才能不断延展思想深度,逐渐读透“人生”这本书。

男儿心如剑,只为天下舞——为家国

从青年恩来身上,我得到的第三个启示叫做“家国情怀”。从对八伯父、对母亲、对故土、对往日时光的回忆与眷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对家庭情感的珍视;从日本国会与中国当时的临时参议院的类比中,从留东学生与政府官僚所属派别的划分中,从一份份诸如借债表、条约详情的抄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理对国家现状客观的思考,看到他身上的大格局和非愚忠。这份家国情怀的成因涵盖了方方面面。首先,与亲友进行思想上的切磋、新闻的互通等习惯是培养这份情怀的沃土。其二,他积极参加各类爱国救亡组织如新中会,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优质报刊、书籍,尤其从梁启超先生的文字中获得了非凡的格局。第三,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迫使他抛开生活中的琐碎,专注于为国为民的事业。经历的苦难,见过的世面,内心的悲悯,使他更加明白民生疾苦,明白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家国情怀自然而生。

而当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祖辈为我们打下的和平、壮美的江山,可能难以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境,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形成像他一样的家国情怀呢?并非如此。如上文所说,家国情怀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文字的熏陶。大学生活给了我们更加自由的时间支配权,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用全面、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今时势,形成自己的格局。如今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我们更应该摒除自满之气,眼光放得长远,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仍然存在的差距,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努力弥补这些差距,为国效力。男儿心如剑,只为天下舞。人为何要读书?答:三为家国。为中华之崛起,为“少年强则国强”的担当,我们专心致学;只有从开阔的视角看世界,我们才能不负累于眼前的苟且,看到“人生”之书的全貌。

思考了这么多,最后回归我自己。身为一名医学生,为理想——成为一个医病又医心的好大夫,为解惑——格物致知一心求学,为家国——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我们应该摒除丧颓之气,专心学术,躬身基层实践,才算是规划好“人生”这本书。以家国情怀为指引,树立志向,坚定理想,摒弃迷惘,广泛阅读,克服挫折,永攀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是医学生们应做的事,也是新时代青年们应做的事。

“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面对屏幕上的丧颓之气,我们浅笑,缄默,只留目光掠过。翻开课本,继续专心学习下一堂课,继续用心生活。一路携手,只为生命嘱托;一路铿锵,只为健康中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医学生在路上。